他在竹杆上刻了9000多个字,做成了国内首款竹刻字体-欧洲杯买球app官方网站

2018-01-19

如今,竹刻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况。方正字库与竹刻专家滕占敏合作,将他的竹刻字体做成电脑字库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为竹刻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尽一己之力。
分享




  这几年,我们总能在各种媒体看到各种“匠人”的故事,“工匠精神”仿佛也已成为了一个烂大街的词汇。但是,当我们真有机会接触到这类人群时,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、敬意仍会油然而生。他们往往平凡、简单、执着,却蕴藏着不凡的能量,他们不懂给自己贴“工匠精神”的标签,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又只有“匠心”二字最能贴切形容。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匠人……



初识滕占敏

2016年夏天,小编第一次在位于北京琉璃厂的“戴月轩”店内见到了竹刻专家——滕占敏。本来以为有着30年竹刻经历的他是位老先生,结果却是个眉清目朗、笑容敦厚的帅大叔,大家都尊称他为滕老师。面对镜头,他有着传统手艺人特有的质朴的羞涩,但是一让他刻字,他能量的小宇宙就瞬间爆发。



滕占敏与竹刻

时年47岁的滕占敏,17岁开始接触竹刻。最开始是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,为了刻好,他就模仿师傅的字,每天反复练习,晚上睡觉起来都得刻几刀,刻了几年,他觉得怎么也赶不上师傅,就去研究书法,看着字帖去往竹子上刻。

在山东老家干了差不多有十五年,滕占敏刻字的名声渐渐大了,以经营毛笔为主的北京老字号店铺“戴月轩”的老板将他请到了北京。到了北京之后,尤其是在知名文化街琉璃厂,滕占敏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是不够,于是就决定研究书法、研究刻字同时进行,把书法的技法用到刻字里面。

他告诉我们:用刀刻是从下往上,而用笔写是从上往下,写字和刻字都是相互影响的。只是竹子有不同的硬度,有的皮硬,有的皮软,就要用不同的力度、不同的角度去控制它的笔划,它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。

经过反复的研究、练习,慢慢地,书法的艺术他都能在竹子上表现出来。他认为竹刻本身就是一种书法的表现。

虽然滕占敏娴熟的刀法、精湛的技艺以及乐观的心态,让刻字这件听起来就很难的事情看起来竟有些轻松,但是他刻字时专注的眼神以及他手上的老茧,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刻字的不易,以及他30年来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。



方正滕占敏竹刻体

说到与方正字库的合作,滕占敏说要感谢伯乐——方正字库设计总监仇寅先生。有一天,爱好书法的仇寅老师去“戴月轩”买毛笔,爱字的他被毛笔上所刻的字深深吸引,于是他就找到了制笔坊的刻字师傅滕占敏,跟他说他刻的字可以做一套字库。

当时的滕占敏并不知道何为字库,他只知道报纸上的启体、舒体。他问仇寅老师“这个好做吗”,仇寅老师告诉他“你刻出来的就能做出来”,于是他就回去研究,怎么能形成一个字体,来完成这套字库。

为了刻好这套字体,他首先去选材料,考虑到规范、统一性,都要选粗细差不多的。因为自然成长的竹子不可能都一边大,他就一根一根的去挑,挑选时用卡尺卡,最后选出的粗细几乎都是一样的。选材花费了很长时间。选完材之后,他就开始动手刻,边刻边琢磨,一点一点的研究,找出其中规律,再一点一点的刻,最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。

第一次看到上边这摞“方正滕占敏竹刻体”的竹刻原稿时,小编和伙伴们都惊呆了。9000多个字,其中一大半都是笔画复杂的生僻字,用笔在纸上写出来都尚且费力,更不用说用刀刻在竹杆上了。但是当我们问滕占敏是怎样克服这个艰巨的任务时,他却乐呵呵又意味深长的说,“我没把这个当成一个多高的技术,我就把它当成一个艺术去研究它,去学习它,就跟人生一样。”

采访的最后,小编问滕占敏,“如果再过些年,您的眼睛花了,竹子上这么小的字也许就刻不了,那您之后打算干什么呢?” 滕占敏笑着说,“应该还能刻,可以戴老花镜。身体允许的话,到什么时候都是能刻的。只要身体没有毛病,到八十岁,九十岁一样刻。” 他说,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学学这些传统的手艺活,把它继承下来,毕竟是中国的东西,文化的东西。



方正滕占敏竹刻体-模拟应用


(图片设计:wx-design beijing)



竹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,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。但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、文化形式越来越多元的今天,从事竹刻的人已经极为少见,竹刻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况。方正字库与竹刻专家滕占敏合作,将他的竹刻字体做成电脑字库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为竹刻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尽一己之力。



本文编辑采写 | 李勤



相关字体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

字加

客户端

网站地图